案例回顧:
姜先生,36周歲,公務員
姜先生受過敏癥的困擾已經五年了,一直對冷刺激過敏,與冷刺激接觸的部位總會感到瘙癢難忍,并伴有紅腫和風團等皮膚反應。這種情況一天可發(fā)生數次,只要遇冷就發(fā)生。五年來,他不敢淋雨,不能游泳,不敢喝冷飲,甚至洗手也一定要熱水才行。
在皮膚科,姜先生的癥狀被診斷為冷性蕁麻疹,用了許多種抗組織胺以及中藥治療,但癥狀仍時有發(fā)生,嚴重時甚至伴有發(fā)熱、心煩、腹痛以及全身不適,令人十分痛苦。后來他偶然得知心理因素很可能是誘發(fā)冷性蕁麻疹的重要條件,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(tài)來到了心理門診。
在詳細詢問了病史后,安排他做艾森克人格問卷,測驗結果屬于內向不穩(wěn)定神經質個性。這個結果得到了患者的認可。接下來,我們對其進行自由聯想測驗,也就是列舉出與冷過敏有關的字詞,例如冷、冰、水、蟲、病、死、凍、河、魚,等等,讓其進行自由聯想。當讀到“凍”這個字時,他聯想到冰箱、冷庫,然后突然停頓了約半分鐘,說:“我想到了一件事,不知與我的病有否聯系?”
“我結婚10年了,妻子曾經三次流產。6年前,終于剖腹產生下一個男孩,那是我們全家的心肝寶貝啊??墒撬€沒滿周歲就夭折了,我的妻子和母親哭得死去活來。我也很傷心,可我是家里的頂梁柱,我還要安慰家人?;鸹埃易约旱教介g,抱著兒子冰凍的尸體久久不放,我覺得全身都在顫抖,卻不敢流淚?!?/span>
半年后,來訪者開始出現對冷刺激的過敏反應。病因很明顯了:兒子夭折對他的感情造成了巨大的打擊,同時內向不穩(wěn)定的個性使得他壓抑自己的痛苦,而沒有有效地釋放。當他抱起孩子冰凍的尸體時,在強烈的內心感受的沖擊下,直接的感官刺激被一種負面情緒強化。這造成了他以后接觸到冷凍刺激,就會想起當時痛苦的心情,于是只好回避,但一般來說,回避都不可能解決問題,相反只會使問題惡化。
姜先生對咨詢師的分析和解釋完全接受,表示愿意在咨詢師的指導下改善個性。通過自由聯想,他內心積聚很久的壓抑情緒已得到了發(fā)泄,再通過專業(yè)的分析解釋,潛意識的內容得到了“曝光”,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,癥狀也隨之消失了。
心理治療開始后,姜先生就沒有繼續(xù)服用抗組織胺類藥物。治療一周后,他偶然淋了一場大雨,結果未發(fā)生蕁麻疹,只是感到身上有些發(fā)癢,持續(xù)幾分鐘就自然緩解了。由于治療見效,來訪者對痊愈充滿了信心。但是在復診時,自訴病情有加重趨勢。
“最近兩周,我忙于職稱考試,心里非常緊張。偏偏又與妻子產生摩擦,內心感到壓力很大,整天高興不起來。我覺得妻子總是不理我?!?/span>
進行心理疏導以后,咨詢師要求他與妻子一同來咨詢。通過促進夫妻間溝通協調的婚姻輔導技術,咨詢師幫助他們消除了彼此間的誤解。治療結束后,進行兩年的隨訪,患者過敏反應未復發(fā),夫妻關系良好。
心理名詞:心因性軀體障礙、 埃森克人格問卷
心理解析:
艾森克人格問卷是英國心理學家漢斯?艾森克編制的,經過多次修汀,在不同人群中測試,已經獲得可靠的信度和效度,在國際上廣泛應用。一般認為,艾森克人格問卷的項目較少,易于測查,而且項目內容比較適合我國的情況,被認為是較好的人格測定方法之一。
艾森克人格問卷主要調查內外向、情緒的穩(wěn)定性和精神質個性維度。內向不穩(wěn)定神經質個性,表明被試者喜好安靜,富于內省,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,對一般人緘默冷淡,不喜歡刺激,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,常常焦慮、擔憂、郁郁不樂、憂心忡忡,遇到刺激有強烈的情緒反應,甚至出現不夠理智的行為。
從姜先生所經歷的生活事件,以及他的個性特點,我們不難發(fā)現,他對于冷凍刺激的過敏,有著內外雙重因素。當初孩子夭折,他的悲傷程度已經超過了承受能力,當時本應將悲傷的情緒發(fā)泄出來,但他為了安慰妻子和父母,強制性地將痛苦的情緒壓抑下來,造成了嚴重的心理矛盾,這就是外在的致病因素。同時,患者屬于內向不穩(wěn)定神經質個性,這是內在致病因素。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其心身疾病的發(fā)生?;颊哕|體所表現的對冷凍刺激的過敏,其實質就是潛意識對冷凍尸體的痛苦反應。
1920年,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及雷勒通過對11個月大的男嬰阿爾伯特進行白鼠-刺耳聲音配對出現的實驗,使得害怕刺耳聲音的阿爾伯特對原本不害怕的白鼠產生畏懼反應,這種恐懼甚至泛化到所有柔軟、白色的毛絨制品上面。華生稱其為“刺激的普遍化”。
姜先生從對冰冷刺激過敏進而到怕一切冰涼的東西,完全符合這種“刺激的普遍化”原則。唯一不同的是,在實驗室里,“制約刺激物”(如阿爾伯特實驗里的白鼠)與“非制約刺激物”(刺耳聲音)兩者需反復配對出現,才能建立對“制約刺激物”的畏懼感,但在現實生活中,這種配對關系通常只出現一次。當姜先生抱起兒子冰凍的尸體,非常痛苦,以后就逐漸對所有冰涼的東西發(fā)生恐懼,并有過敏反應。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:一是這種配對雖然非“一再發(fā)生”,但是會“一再被想起”,所以仍有可能建立聯配關系;另一個原因是,借以減輕焦慮的“回避行為”在現實生活中反復出現,而這種回避策略反而強化了他的癥狀。